人文学院(中国语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系列讲座之十六
张园教授应邀作“上海新感觉派的时间叙事”专题讲座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人文学院(中国语言学院)学科建设水平、推进双一流建设,我院特邀天山学者武汉大学张园副教授来我院作“上海新感觉派的时间叙事”专题讲座,讲座于2019年9月19日15:30(京时)在9号楼二楼学术报告厅召开。本次讲座由我院张延成院长主持。
(张延成院长介绍此次嘉宾)
本次讲座旨在通过对挑选出的文学作品做文本细读,从而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新感觉派作家独特的现代时间话语为切入点,通过解读上海新感觉派代表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的时刻表叙述,以及施蛰存的心理剖析,与学生探讨新感觉派关于时间的现代性叙述。
(张园教授讲解“时间”)
讲座之初,张延成院长向同学们介绍:张园副教授为武汉大学文学院文学博士,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小说与话剧研究,以及海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研究。讲座开始后,张园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尽快了解讲座主题、内容,她以中国新感觉派与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不同点入手,谈及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是文学对象的崭新体验性,并概述了新感觉派小说中的现代性是指现代化过程将人变为客体的特性。接下来张园老师向大家介绍了现代化与美学现代性的“时间”以及空洞的“现时”与英雄的“现时”,将话题引入20世纪30年代文学与时间观,梳理了以沈从文、老舍为代表的京派小说家抗拒现代、追念过去的时间观和以茅盾为代表的开展社会剖析的时间观。
(张园教授举例讲解)
随后分别从时间与奇观:物的拟人化以及人的拟物化、时间与刻度:情感的即刻性体验和时间与自我:生活与心理的时间流动这三部分展开,结合细致的文本节选片段解读,分析了新感觉派小说开创的新的小说结构形式和故事形态,以及其中展现出的都市化与人的生命观、社会观的新命题。高度赞扬了上海新感觉派小说所具有的强烈现代性及高明的现代性叙写方式。
(张延成院长做最后点评讲解)
张园老师用对上海新感觉派小说中关于时间的现代性叙述的解读,为全体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形象生动、趣味横生的学术飨宴,最终,讲座在张延成院长的总结点评下圆满结束。